宋朝的韩魏公(韩琦)说:‘父慈而子孝,此常事不足道;独父母不慈,而子不失孝,此古今所以称大舜也。’处在父母不慈情况下的子女,心中不可以存有一丝毫的火气,要比平常为子女的,更要加倍谨慎的事奉父母;有仁慈心的父母,自然就会受到感动,转而怜悯孩子;若是没有仁慈心的父母,既然不能够感化他们,就更不可以触犯他们啊!也只有自己克尽人子之道,不要使自己陷入了忤逆不孝的大罪;若是一昧的见父母的不是,心中充满了愤恨,消遣不能,摆脱不下,就必定将有遏抑不住的时候;这就是微根不除去,遂至横决成灾啊!恐怕到那时候,责备父母不慈的罪轻,而忤逆父母不孝的大罪,就没有办法逃脱了啊!
当今之世,舍得往孩子身上投入的父母不少,金钱精力都没少费,但能换回孩子孝顺的少,关键就在于,这样的投入,没有把爱心注入到孩子身心。甚至越是投入,孩子的自私心就越重。如果利己主义到了精致的地步的话,最终父母也一样是会被排斥掉的。
其实,现在很多家长所渴望的孝,本身就是一种很自私的情感。怎么可能一路来都在培养孩子的自私冷漠,最后却指望孩子单单对你们好呢?没有爱心,任何美好的情感,如果不是虚伪的装样子的话,基本都是扯淡。
这个世道是不怎么好,但是,世道的不好,至少有相当一部分,是人们比着自私导致的。过去,皇帝提倡孝道,是指望忠臣出于孝子之家。臣子显摆孝道,是因为显摆了就好做官了。面上说的都好听,但里子净是些虚伪的装腔作势。“老吾老,及人之老,幼吾幼,及人之幼”,都丢到爪哇国去了。一边用自己的行为加剧这个世道的不好,一边在埋怨这个世道的不好,其实,倒霉的,还是自己。毕竟,我们都是小百姓,自家孩子不孝,只能自己受。
小不孝养成的原因有3种:
第一是骄宠:为人父母过度的怜悯自己的孩子,例如经常顺著孩子的个性,稍微不如他的意,他便不堪忍受了。经常让他便宜,任随他安逸享乐,教他执劳奉养父母,他便不习惯了。在别人面前孩子稍有过失,父亲不忍心督责孩子,而孩子竟然敢冒犯父亲。父亲赞誉孩子的文学品行才艺能力,惟恐不在自己之上,而孩子则必定要父亲的文行艺能在我之下;积下了这些骄纵的习气,在别人面前展不出手,却独在父母面前展得出手,于是就真得认为,老成之人没有见闻知识了!
第二是习惯:孩子的语言粗率惯了,便敢冲撞父母;行为简易惯了,便敢不守礼节,任意的作为;父母分甘绝少惯了,孩子于是就不记得父母把美味食品留给他吃的恩德;父母抱病忍受病苦惯了,孩子于是就不再闻问父母的痛痒。
第三是乐纵:孩子见到同辈,就不胜意气风发,面对父母,就感到没有意思;进入妻子的房间,就露出千般的趣态;走进高大的厅堂,就感到闷闷不乐,甚至敢明白的表示,父子兄弟是俗物,不喜欢和他们见面;则他的心中,怎么还会有孝悌的想法呢?
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 在线视频 在线问答 在线咨询